脂肪移植在整形外科的應用越來越廣泛,但長期的脂肪留存率很難預測。關鍵在於移植的脂肪在供應營養的新血管生成之前,必需要靠氧氣的擴散來獲得養分。

 
本文參考Roger K. Khouri等人在PRS Global Open 2014; 2: e220的論文。
自體脂肪01.png


他們提出了三個影響氧氣擴散的因素:
    (1) 如果移植的脂肪球(細胞團)直徑超過0.16公分,內部無法靠擴散的氧氣得到養分,因此會在中心產生壞死,稱為central necrosis。
    (2) 如果移植入的組織中的間隙壓力達到9mmHg,任何額外的液體會大幅提高間隙壓力,進而減少微血管的擴張與氧氣的傳遞。
    (3) 術前若能在受區讓組織內部空間膨脹,有助於移植脂肪的成功率。

自體脂肪移植的優勢在於容易取得、生物可容不會排斥、相對供應區的創傷少(甚至讓供應區脂肪變少,是一個魚與熊掌兼得的概念),以及填充的結果自然。

但臨床上報告的移植成功率從10%到80%不等,其實難以預測。
目前自體脂肪移植的基礎理論,一般認為長期剩餘的移植量決定於有多少的脂肪細胞存活。

日本權威學者Yoshimura提出在移植的細胞內,脂肪衍生的基質細胞(adipose-derived stromal cells)在缺氧的環境中能存活超過72小時,反而脂肪細胞本身只能存活不到1小時。

因此近代的研究更支持宿主取代理論(host replacement therory),缺氧的環境造成原來的脂肪細胞凋亡(apoptosis),但刺激了脂肪衍生基質細胞的增生。
該實驗的結果發現打入的脂肪球(細胞團)直徑最多為0.16公分。最外圈的0.03公分可以存活,中間的0.13公分會成為再生區域。

但如果打入的超過這個數字,中間的脂肪無可避免的會壞死。
氧氣的擴散從微血管內的紅血球開始,穿過擴張的微血管壁、經過細胞與細胞間的空間、再達到移植的細胞。

在擴張的過程中如果組織間的間質液體壓力(interstitial fluid pressure, IFP)太高,就會限制擴散的效率。

這樣的臨界值在實驗室測得為9mmHg,亦即超過這個壓力,氧氣擴張的效率會大幅降低。

    因此要提高自體脂肪移植的存活率,可以從以下的方法著手:
    (1) 將打入的脂肪球(細胞團)直徑控制在0.16公分以下。
    (2) 「過猶不及」"Less is more, " 打入的脂肪量不是越多越好,要控制在打入脂肪後組織的間隙壓力小於9mmHg
    (3) 可以利用負壓抽吸的裝置,先讓受移植區膨脹,數週後再移植入脂肪。

本文作者為整形外科 莊昆霖醫師

希望這篇文章能對您有所幫助 ,有任何問題歡迎line私訊討論,或留言討論

莊昆霖醫師LINE ID :  @prsjack 

 歡迎線上免費提問,內容不公開,保證安心,我會親自回覆

看診地點時間

週一12:00-20:00 台北
週二11:00-19:00 高雄

週三12:00-20:00 板橋
週四11:00-19:00 桃園
週六10:00-18:00 板橋

預約諮詢門診專線 :0800-533-188

 

Image-1.png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整外莊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