狐臭為什麼不叫做馬臭、牛臭?而要叫做狐臭?
可能的推理主要來自
清末的歷史學家、古文研究家陳寅恪(音:課)的考據
陳寅恪在父親陳三立開放學風的薰陶下,學貫東西
曾言:「對古人之學說,應具暸解之同情,方可下筆。」
我想他在對狐臭的考究與精神
應該是頗有參考價值的



在隋代(西元610年)所編著的「諸病源侯論」有記載:「人腋下臭,如蔥豉之氣者,亦言詔狐狸之氣者,故謂之狐臭。此皆血氣不和,蘊積故氣臭。」
「人有血氣不和,腋下有如野狐之氣,謂之狐臭。而此氣能染易著於人。小兒多是乳養之人先有此病,染著小兒。」
所以在當時認為狐臭的原因是「血氣不和」,這樣的氣味有如「野狐之氣」,
而且會傳染,舉例就是奶媽有狐臭,小兒就跟著有狐臭。
當然以現代醫學的觀點來看
狐臭並不具傳染性,它不會傳染給別人。

到了唐代(西元652年)孫思邈著作的「備急千金藥方」
關於狐臭則有記載
「有天生胡臭者,為人所染胡臭者,天生臭者難治,為人染者易治」
這裡用的就是「胡」人的「胡」臭了
另一部古典醫學巨著,明萬曆六年(西元1578年)的「本草綱目」
寫的也是「胡臭」

唐代的「教坊記」裡記載有一個舞女「有姿媚,而微慍羝」「慍羝,謂腋氣也」
意思是長得很正,但是有狐臭(搞不好真的是狐狸變的)
而唐代的舞女有許多是胡人

 

加上宋代的「鑒誡錄」記載一位五代十國時前蜀的詞人、藥學家、文學家李珣
其祖先為大食(古阿拉伯帝國)人
因為狐臭還被朋友寫詩取笑:
「異域從來不亂常,李玻斯強學文章,假饒折得東堂桂,胡臭熏來也不香」

因此陳寅恪大膽的推測
狐臭是因為隋唐、五代後胡人大量與漢人通婚之後而傳入
可大家還是堂堂的漢人
因此不寫「胡臭」,而寫做「狐臭」了
 

本文作者為整形外科 莊昆霖醫師

希望這篇文章能對您有所幫助 ,有任何問題歡迎line私訊討論,或留言討論

莊昆霖醫師LINE ID :  @prsjack 

 歡迎線上免費提問,內容不公開,保證安心,我會親自回覆

看診地點時間

週一12:00-20:00 台北
週二11:00-19:00 高雄

週三12:00-20:00 板橋
週四11:00-19:00 桃園
週六10:00-18:00 板橋

預約諮詢門診專線 :0800-533-188

 

Image-1.png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整外莊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